深耕课堂展风采,团队协作助苗长
——景城学校(小学部)八年期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景城学校小学部举办了“景城自慧课堂杯”八年期青年教师教学公开课大赛。八年的教学耕耘,青年教师不断进取,严谨治学,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为八年期交上了属于自己的答卷。
语文组
为深入践行新课标理念,推动“学为中心”课堂改革,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小学语文组以第二届“自慧课堂杯”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为契机,以赛促研,以研提质,展现了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团队的智慧力量。
语文组立足2022年版新课标要求,围绕“学习任务群”设计理念,组织10位青年教师开展深度备课。低段课堂巧妙融入童趣情境,中高段课堂注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参赛课堂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理念。教师们紧扣学情,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神州谣》一课以“文化小使者”任务驱动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实现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的双提升。备赛过程中,语文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教研组长牵头成立“磨课小组”,邀请骨干教师组成智囊团,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层层把关。10位青年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收获显著。赛后评课中,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深度教研与团队打磨,深化了对新课标的理解,提升了课堂驾驭能力。
此次大赛既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舞台,更是语文教研组践行新课标的生动实践。未来,景城学校小学语文组将继续以团队之力赋能课堂,书写“自慧教育”新篇章!
数学组
当教研成为教师的生命常态,当课堂成为思维的生长沃土,教育便拥有了面向未来的底气。2025年3月20日,我校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八年期青年教师教学公开课大赛”,在这片深耕不辍的育人田野上,师者匠心与课标新绿正共同孕育着教育的无限可能。李瑛老师执教的是《数据分类》,以“动物聚会”情境贯穿课堂,通过“为森林动物设计分组方案”的趣味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展示环节,通过对比不同作品,引导学生发现“虽然符号各异,但本质都是按特征分类”,悄然渗透分类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随着“栖息环境”“食性特征”等不同维度的分类结果并列呈现,数据间的关联与差异跃然眼前,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与开放性在此刻交织生辉。
徐梦洁老师执教的《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以春游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分一个蛋糕、一块巧克力、一盒饼干这些熟悉的“平均分单个物体”自然过渡到“平均分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其中1份的数量是几个,1份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通过其中1份的数量的不同但是表示的分数相同才能对比出这里的分数表示的是1份和整体的关系。
赵娟老师执教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着重点在于“策略”两个字,赵老师将课上的思维可视化,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孩子操作、讲解,方法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是在价值感悟中自发体会的,思想是在无形中渗透的。学生正是在操作与对话中明晰了多样的转化方法,感悟策略的好处,积累了数学学习的经验。
杨浩老师为六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课程以“航海定位”为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和互动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深化空间观念。实践环节中,学生以灯塔为参照点逆向定位轮船,发现“方位相反、角度距离不变”的规律,深化对相对位置的理解。课程结尾的“头脑风暴”环节,更激发学生探索卫星定位等科技原理的兴趣,彰显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与创新魅力。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坚守,更是与时俱进的革新。八载春秋,景城学校的老师们用匠心打磨课堂,用智慧诠释教育。从“教知识”到“育素养”,从“单向传授”到“双向赋能”,这场以新课标为坐标的教学改革,不仅让教师实现专业蝶变,更让学生看见数学的理性之美与创造之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学评一体化”改革,让数学与生活共鸣,让课堂与成长同行,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英语组
为提升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景城学校展开“自慧课堂杯”八年期小学英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课堂设计,以匠心设计诠释“自慧课堂”真谛,演绎英语教学的无限可能。
主题引领:从语言学习到健康生活
江琳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A healthy diet (Revision and writing)》以"健康饮食"为主题脉络,通过分析教材人物杨玲和麦克的饮食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级、情态动词等语言知识开展批判性讨论。课堂独创"膳食金字塔挑战赛"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将日常食物分类并设计建议卡,实现从文本分析到生活实践的跨越。评委特别点赞"我的饮食承诺书"环节,认为其有效促进了价值内化。
任务驱动:从地图识读到思维进阶
许宏老师的五年级下册《Asking the way (Revision)》创新采用"景城新校区探路"项目式学习,将方位介词、问路句型等知识点融入真实校园场景。学生通过分析不同交通方式的时效性、环保性,完成个性化路线方案设计。课堂高潮处的"盲盒目的地"挑战,充分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其将数学坐标概念融入英语表达的跨学科尝试令人耳目一新。
赛后教研中,李磊主任指出:“两节课均体现了‘用语言做事’的教学观,江老师构建了认知—评价—践行的健康育人闭环,许老师则打造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同频共振的范式”。
以赛促教,以智启慧。相信这批兼具教学智慧与创新活力的青年教师们,必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打造“自慧课堂”的道路上继续深耕。
德法组+心理组
樊淡如老师以《圆明园的诉说》为题,为学生们解开了中国屈辱史中的一幕。课堂上,樊老师巧妙运用小组汇报、视频展示、资料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被毁的屈辱历程,让学生们深刻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家国情怀。
钱璐老师执教一节生动有趣的心理课《在挫折中成长》,学生通过“绘画我的挫折怪”活动,将内心的挫折具象化;“魔力词贴”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学生以扑克牌搭建“勇气之屋”,亲身体验面对挫折时的积极态度与方法调整的重要性。钱璐老师还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支持资源,学会勇于求助,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随着考核课的圆满落幕,两位老师的精彩授课给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相信两位老师会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学识、创新的方法,为学生们点亮知识的灯塔,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音乐组
"小白兔的家乡藏着什么音乐密码?"随着串铃清脆的节奏,王冰清老师执教的《乃哟乃》在景城学校八年期青年教师公开课大赛中灵动展开。历经几轮磨课,王老师将土家族摆手舞的"摆手、进退"韵律拆解为音乐节奏符号,把银饰碰撞声具象为串铃编配,使非遗文化成为可视化的音乐教学载体。
王老师紧扣新课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将柯达伊手势教学与土家甜酒歌谣相融合。当孩子们用"5-3-1"音阶模拟斟酒声时,音乐与文化已悄然共生。
课堂现场,孩子们时而化身"银饰匠人"敲击钢片琴,时而变成"摆手舞者"踏出环形舞步。最精彩的社巴节大合奏环节,串铃组与"甜酒"伴奏组交织出立体声效,民族文化在童声演绎中焕发新生。"原来音乐课能'喝'到甜酒、'穿'上银饰!"课后有学生兴奋地说。
"我们正探索音乐作为文化载体的新样态。"教研组长金香丹在评课时指出,本节课王老师通过用身体律动解构乐理知识,用生活器具搭建审美桥梁,这正是新课标倡导的"真实性学习"实践。王老师同时也在教学反思中写道:"当文化有了旋律,知识便有了温度。"
这场充满"土家味道"的音乐课,不仅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智慧,更折射出教研团队深耕课改的思考轨迹——让核心素养在文化土壤中自然生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缕缕春风见证了播种者的辛劳,一个个日夜眼望着教育者的步履。不懈的钻研,是不变的初心;持续的奋进,是沉静的匠心。八年期的路途,把老师们送到新的起点,调整姿态再出发。
图片\文字:教研组
一校一审:何艳
二校二审:葛磊
三校三审:张晓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