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书房|诗书养性成师表,笔墨传情育栋梁——中学语文组读书心得分享(一)
书籍是文明的火种,而教师恰是执火前行的人。在教书育人的长路上,我们既是摆渡人,也是永远的求学者。当文字的光芒照进教育的日常,那些在书页间汲取的智慧,便化作课堂上灵动的星火,照亮学子求知的眼眸。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学语文组教师的阅读笔记,看他们如何将墨香沉淀为教育智慧,让思想在教学中生根发芽。
《春光虽晚,芳华犹在——韩愈〈晚春〉赏析》
顾佳雯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拟人手法,展现了晚春时节的绚丽与生机,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的前两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描绘了花草树木仿佛知晓春天即将离去,于是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竞相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一个“斗”字,生动地展现了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没有选择常见的暮春凋零之景,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两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则将视角转向了杨花和榆荚。它们虽然没有鲜艳的色彩和迷人的香气,却也毫不逊色,纷纷扬扬地飘落,宛如漫天飞雪。这里的“无才思”并非贬低,而是诗人以幽默的笔触,赋予了杨花榆荚一种独特的风姿。它们虽然缺乏“才思”,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为春天的落幕增添了一份浪漫与诗意。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拟人化的运用。诗人将草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智慧,使其能够“知”“解”“斗”,甚至还有“才思”高下之分。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使诗中的景物变得生动活泼,更赋予了诗作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给人以启示:一个人即使“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韩愈的《晚春》不仅是一首描写暮春景色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当暮春的风轻轻拂过,那些飘飞的杨花榆荚,仿佛是诗人对时光的深情告白。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如同一场无声的诗朗诵,诉说着对春天的不舍,也诉说着对生命的热爱。春光虽晚,芳华犹在,只要心中有爱,生命便永远充满诗意。
教学的“细”和“深”
黄建龙
“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和方法,都会投射在一只猫的眼眸里。”这是肖培东老师的“浅浅小语”;我所读的,是《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中《猫》的教学记录。
翻开目录,第一眼就被《猫》所吸引。两个原因:第一,作为新人,第一堂公开课是《猫》;第二,很巧,公开课的前夕,我在楼道里捡了一只猫。它是一只长毛狸花,母猫,肚子上有绝育的旧痕,耳朵上没有标记——显然是被弃养的“可怜人”。因而在第二天的公开课上,我忍得很辛苦,没有把那只猫的故事拿出来分享。尽管我的分享欲膨胀得厉害,但这个故事和课堂的架构无关。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翻开书,选择了直接阅读《猫》的课堂记录。
读罢,第一个感觉是“细”。不同于现在大环境提倡的“情境化”,肖老师直入主题,没有任何情境。相信很多同僚阅读此篇时的第一个想法应当也是:肖老师没有用情境嘛!情境二字,是教师业内的二字箴言,但有时候未必不是枷锁。说回来——肖老师没管情境不情境的,他首先做到了细致,无比的细致。这种近乎琐碎的细致是新教师很怕的,我们就怕把课堂上碎了,显得杂乱无章,没有结构。大概是肖老师有底气吧,他不抵触这个。
就拿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来说,许多老师(包括我)列表格,凝练地把它们的特点给带出来,然后赶紧进入下一环节。反观肖,他利用“看图辨猫”的环节,不告诉学生“我们正在弄清楚三只猫的外貌特征哦”,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去判断图片上的猫是第几只猫。肖老师反复地和同学们讨论、分辨,有的说是第二只,有的笃定是第三只。通过彼此观点的摩擦和交融,通过问题导向,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弄明白了三只猫的外貌特征。从课堂记录的文本量来看,这部分的用时一定比直接概括要久得多,并且要碎得多——可是,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生动、细致、有趣。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某部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人去夜跑,他给自己定了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不巧,刚要开始,就有人要他去A处一趟。他心里很反感,然而此人不容拒绝,于是去了。送完,正要开始夜跑,又有第二个人给他打电话,要他去B处……如此反复数次,他筋疲力尽且心烦意乱,不想再去夜跑。可是不过一会儿,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完成了那个困难的目标。这是一个关于任务拆分、间接完成、分而化之等主题的小说。其妙处和肖老师殊途同归。所以肖说,我也不知道图中到底是哪只猫,我只知道,这么一讨论,三只猫的特点大家都清楚了。这样的环节,看似是任由学生自己去讨论,实则对于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而,这里头的细腻工夫,是最要时间沉淀的。
第二个感觉是“深”。与我的课堂比起来,肖老师更加深刻,对于文章思想的挖掘更加透彻。这种深刻与透彻也伴随着细致,不是那种突兀的深。《猫》在思想方面的挖掘重点在于如何把学生的思考导向:猫即是人。肖老师选择让学生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只猫。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到那种不断突破新境界的美妙。一开始,大家会认为只有3只。后来,5只,张妈和李妈在家里地位低下,被尖酸刻薄的妻子颐指气使,也是“猫”。最后,由前两者总结出规律——成为“猫”,是因为自身弱小,而每个人都会遇到比自己更加强大的生物(“头顶都有一片天”),所以在特定情况下,每个人都是“猫”。这样子,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不断地踏入更加宽广的思维层,能让他们由衷地喜爱这堂课。这样子,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细而且深,不就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吗?这便是最值得我学习的,用心去学,用岁月去学。教学之道,就在其中。现在所推崇的一切教学方法,本都根植于此。
郝红梅为什么不值得同情——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栗仪
一、她选择了更加优秀的顾养民,有错吗?
你别说,好像是没错。
郝红梅被诟病的一个原因就是“见异思迁”。但这属于私德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不能拿自己心中的牌坊去强行绑架他人。感情本身是变化流动的,会增强会减弱会产生会消亡。婚前大家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婚后也可以解除婚约追寻自由,法律约束不到的地方,只能靠心中的道德。更何况在越来越宽容的社会风气下,只要涉及到“自由”二字,仿佛连“多线并行”都无可指摘。
但她有一个绕不过的问题:嫌贫爱富,对待感情缺乏真诚。她所谓的“爱情”是逐利的,如果孙少平物质条件很好,她会变心吗?如果以后碰到条件更好的张养牛王养羊,她会不会继续横跳?郝红梅和田晓霞的爱情观是对立的,郝的爱情是“利己”的,田认为爱情是“利他”的,愿意为对方牺牲自己。爱上一匹野马,你是圈起来观赏,还是给它一片草原?
当然你可以说她俩家庭条件不一样,但是,经济条件差就可以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开脱吗?
二、所以有了第二个问题:她为了改变家庭面貌和自身命运而选择顾养民,有错吗?
仿佛也没错。
但动机正确不代表方式正确。
买不起毕业礼物,就去偷?想改变家庭面貌,就去抢银行?很多杀人犯还各有一部血泪史呢。要改变命运,那就靠自己的双手。做一株菟丝花缠住一棵树去依附,并非长久之计。《简爱》不是刚刚告诉我们要独立自尊吗?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便只有背影;既然选择了逐利,就不要奢望还得到一番真情;既然选择了依附,就要做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的思想准备。她登高跌重跌宕起伏的人生,是不劳而获梦想破灭后命运所给予的教训和惩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她付出一颗真心一腔孤勇,自然会收获志同道合的同伴与她同行。什么都想要,往往机关算尽太聪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所以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近乎完美的田晓霞命都没了,你还把你的同情都给了郝红梅?
郝红梅的人生只不过是从梦想走向现实,虽然落差大,但最后还有一个朴实温暖的结局。
命运给她上了一课,让她在梦醒时分回到平凡的世界,寻找人生的真意。
田晓霞是真正的悲剧:什么都没做错,但却丢了性命。
就因为郝红梅背着孩子卖水饺,惨给你看。就因为田晓霞说死就死,两页纸交代完事。你没有看到她落水的绝望,挣扎的痛苦,所以她的悲惨就可以一翻而过?我们竟然只能捕捉得到那些近在耳边的哭声吗?
或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完美形象有着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抵触与麻木,更容易对平凡人性产生共鸣?英雄陨落,有人痛心扼腕,也有人喜闻乐见,比如退赛的刘翔,比如《芳华》里的刘峰。那个平凡的郝红梅更接近那个平凡的自己,心疼她其实是在心疼每一个可能会跟她一样犯错的平凡的你我。
“绿萍只不过失去了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可是爱情啊!”
田晓霞只不过失去了一条命,郝红梅失去的可是平顺的人生啊!(呵呵)
登失意台,歌万古悲
包楠楠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总体上给人一种悲痛、愤懑之感,诗人将个人抑郁不得志之苦、报国无门之悲、岁月蹉跎之愁融于短短四句之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诗歌起笔陡然,一反诗歌借景抒情的常志,既不见波涛万顷的壮阔风景,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而是站在历史的波峰浪谷间,端视自己的悲凉人生。向前眺望,诗人看不清先哲为自己指引了何种人生道路,纵使博览群书,胸有丘壑,那经史子集中的大道理在这个黑暗动荡的年代也行不通;向后观望,诗人摸不到前路的方向,现实世界滋生了种种腐败,哪还有清正廉洁的人才去维持这岌岌可危的江山呢?一前一后,对仗工整,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直抒胸臆的笔法,让诗人的激愤不平一泻而下。
作者孤身一人,茕然独立于这幽州台上,细数历史,展望未来,阔大世界中的焦点集中于他一人身上。诗人寄希望于气势恢宏的天地之间,而天地之大,大得不可穷途,而这本该大有作为的天地,却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我”。这是希望之后的绝望,是绝望之后的呐喊。失意的感奋如江水般汹涌着、奔腾着,彻彻底底将“我”淹没,进而迸发出“怆”的声响。这“怆”不是低吟,不是哀思,而是撼天动地,涕泪俱下。这样的哀号必然摇荡一切,万物皆不由得随之摆掣。不同于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陈子昂无心看景,无物抒怀,更没有劝自己解脱的信心与决心,他不得已失去了矜傲与体面,抱头痛哭。这种悲慨,着实令人同情!
诗歌文字简洁,用语洗练,在长短句的结合中蕴含着铿锵有力的韵律美。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实为惊艳。
杨雄有云:“言,心声也。”自古以来,登高而望的诗人们,或是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或是寄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又或是感慨“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潦倒。而陈子昂却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一个永远令人类感伤的命题,“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在小小的幽州台所呐喊的,正是失意文人们的风骨。这风骨铮铮有声,自此从幽州台上走出来的陈子昂们,皆似一人,皆是一人。
诗意破局,逆境突围:读苏轼《定风波》
储倩文
三月的黄州郊外,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透了赶路的行人。四十三岁的苏轼拄着竹杖,脚踩草鞋,在泥泞中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潇洒的足迹。这首写在贬谪途中的小词,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道出了中国人心中最珍贵的生命智慧。
上阕的雨声仿佛命运的叩门声。同行人都在抱头避雨,唯有苏轼将这场风雨听成了天地馈赠的乐章。“莫听穿林打叶声”不是捂住耳朵的逃避,而是直面困境的坦然。竹杖敲击石板的脆响,草鞋踩进泥水的闷响,交织成一首倔强的进行曲。当他说“谁怕”时,我仿佛看见那个在密州左牵黄,右擎苍的苏轼,在黄州东坡耕田牧牛的苏轼,在承天寺欣赏月夜美景的苏轼,都重叠在这个雨中独行的身影里。
下阕的春日晴光来得恰是时候。微冷的春风与温暖的斜阳,像极了人生的起伏冷暖。最打动我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这一转身:很多人习惯把苦难留在身后,苏轼却选择直面来时的风雨路。这不是简单的豁达,而是经过淬炼后的通透。当他说“归去”时,不是逃回屋檐下,而是走向更辽阔的人生境界。回首一生,结尾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道出了历经沧桑后的平和。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这么一个人,在苦难中不断和自己和解,在最低的境遇中活出了最高的境界。读苏东坡的诗文,我们不仅能找到过去和现在的连接,更能找到面对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人生变得精彩。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可能不会有苏轼的才情,但我们可以像他一样,以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七百年前的这场春雨,至今仍在滋润着每个在人生路上跋涉的行人。
跟着莫砺锋读唐诗
景如月
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诗论及诗人,再到诗人的其他诗作,有时我们处理的又不止单独的某一篇文本。近期,我阅读了《莫砺锋讲唐诗课》,期望从中多获得一些关于诗歌的知识,关于诗人的知识。
进行诗歌鉴赏时,我们常常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诗人个人的经历以及其性格都会在其文字中留下鲜明的印迹。唐代这样一个有过盛兴又经历战乱,再中兴而败的朝代,王朝的呼吸深深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唐诗的两大高峰——李白和杜甫,他们创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内涵就与时代的脉搏相共振。当然,关于这二者谁的成就更高,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莫砺锋所言,“自从有杜诗以来,读者就将它视为人生的教科书,视为照亮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而闻一多所言,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们都为其崇高的人格境界所折服,而我欣赏的李白,或许正如他的美称“谪仙人”所展示的那样,是天生之材难以效法的吧,后人只可惊之、叹之,而又难以企及吧。
有这我又不禁想到了唐宋时期关于边塞题材的诗作,部编版课内有唐代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使至塞上》,宋代的《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词作题材相似,但笼罩其间的精神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初唐时的蓬勃景象凝结在诗作中,就算面对荒凉的大漠,就算戍守边疆,诗人笔下总洋溢着那样一股压倒了悲抑之思的昂扬向上的积极情绪,而宋代,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国家军事上的软弱,体现在诗人笔下就凝结成了忧愁。就算是辛弃疾、陆游这带着鲜明爱国色彩的诗人,你也总能读到其中的不得意。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诗歌之中的遣词用句,也都是诗人精心选择的结果,有些诗作看起来云淡风轻,但背后多是推敲与琢磨。绝句四句至多二十八字,律诗八句五十六字,这有限的篇幅可以穿越千古,可以包罗万象,可以展现人情冷暖,字字句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审一校:中学语文组
二审二校:陈怡韶
三审三校:马大川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