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工程|师徒共读 书香润心
读书,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学识,更滋养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教育的花园因书香的浸润而更加绚烂多彩。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青蓝工程“传、帮、带”的精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景城学校坚持开展以教学相长、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师徒共读一本书”活动。师父与徒弟,以书为媒,以读为引,共同漫步于文字的花园,采撷智慧的果实。
本期为您推荐两对师徒带来的阅读分享,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点亮心灯。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有感
师父 刘玉芳老师
在阅读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为我揭示了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学策略,让我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书中首先指出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课文“的弊端。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课文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课文的知识点,但却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本书所倡导的“教语文”理念,则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语文”理念的重要性。书中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文化传承。例如,在讲解课文时,不仅关注课文的内容,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并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真正提升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策略。比如,利用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又如,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学策略都为我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一些自我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这本书不仅为我指出了这些问题,还为我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和策略。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读书心得
徒弟 陆静一老师
当我翻开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一书时,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教育理论书籍,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为我揭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还为我指明了未来教学的方向。
我最有感触的是书中对“教课文”与“教语文”之间区别的深刻剖析。长久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即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课文内容,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未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吴忠豪教授在书中明确指出,“教课文”只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而“教语文”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意味着我们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书中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的过程。这些案例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如何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吴忠豪教授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和执着。他不仅是一位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教育实践者。他通过深入课堂观察、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这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实践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此外,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语文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关乎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塑造。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心灵的触动与教育的真谛
师父 陈骅老师
当我轻轻合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心中仿佛有一块巨石落地,却又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探索。
李希贵老师用他那质朴而深情的笔触,将一个个教育故事娓娓道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他对教育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见解。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看到了师生之间的真情流露,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由呼吸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被书中提到的“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理念深深打动。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人文关怀。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李希贵老师的“ACT语文教改实验”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他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中,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不是约束,而是释放。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找到自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感受到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作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该以一颗真爱和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不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人生的书。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刻。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会带着这份感动与感悟,继续前行,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徒弟 王海圣老师
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时,心灵经历了一次次震撼和感动,给我带来了许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李希贵老师就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成人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书籍是时间的低语,是智慧的累积。未来,景城的教师们将继续坚持阅读的习惯,将书香融入日常,以读促学,以读促教,让教育的梦想在书香中绽放!
组稿:陆静一
一审一校:何艳
二审二校:葛磊
三审三校:张晓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