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共读|满腹诗书结青蓝 师徒结伴享书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具备扎实的学识。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青蓝工程“传、帮、带”精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景城学校开展了以教学相长、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为目的青蓝工程“师徒共读一本书”活动。
本期将为大家带来四位师父、徒弟的读书感悟,让我们一起感受思想的碰撞。
师父篇
陈城
《书语者》
重视阅读,做孩子阅读的协助者
本月,我们师徒共读了美国唐纳林·米勒老师的《书语者》。
读完这本书,有一段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鼓励学生阅读的关键之一,就 是教师自己重视阅读,并热衷与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最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冲动 的,莫过于我递给他一本书时,说:“我刚读过这本书,我想你也会喜欢。”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小学阶段热爱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们曾经的阅读经历可以给我们一 些启发。比如,我一直记得小学时读的第一篇课外阅读文章,是汪曾祺的散文《咸菜茨菇汤》。当时的我就很好奇,好奇于咸菜、茨菇也能写进文章里。于是,对汪老的散文很是痴迷,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小学时期的阅读多影响人。作为老师,我们更需要协助孩子更好地阅读。成为一位真正热爱阅读的读者是永远不会太晚的,但前提是要有阅读的习惯。
要与孩子们共读,我们首先要保留自己的阅读时间。现实中,我们可能很难抽出固定充裕的时间来阅读。但是,我们既然是一位教师,应该肩负帮助孩子成为读者的责任。阅读,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我们可以选择睡前的时间读一会儿书,让自己带着阅读的愉悦进入梦乡。
怎样做好孩子阅读的协助者呢?
我们可以随时掌握信息。因为在阅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明智地选书更为重 要。我们可以关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 录(2020 年版),了解优秀的图书资源;可以关注网络平台上的“新书榜”“畅销榜”等,了解最新出版的图书信息;还可以去书店和图书馆逛逛,看看那里陈列的书。此外,我们可以列一些简单的阅读计划,在阅读时做一做读书笔记,再与其他老师相互协助,分享自己的阅读思考……
要想鼓励孩子们热爱阅读,我们就应该怀着对阅读的热爱站在学生面前。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很难去激励别人去做自己都没有热情去做的事。
潘珍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读后感
初识《浮生六记》,是在初中课本的《童趣》这一课,那个天马行空、心无挂碍的孩子在我心里留下一抹幼年的童真。而那时的自己,也是懵懵懂懂,对未来一无所知。十几年后重读之时,沈复夫妇俩至死不渝的感情让我深深触动,读至篇末,不觉为芸娘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
序篇林语堂曾评价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芸娘的可爱之处,并非在于外表,而在于她的蕙质兰心、生活情趣和她的独立人格。
陈芸不仅能断文识句、勤劳持家。而且,她善于将平凡的琐碎日子过得浪漫精致。她将柴米油盐的家居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用心地在婚姻生活中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当朋友们想要欣赏南园菜花,却苦于“无酒家小饮”时,芸娘雇了卖馄饨的人,用其担子里的锅灶加热事先准备好的酒菜,又“携一沙罐去,以铁叉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这样一来,热菜、佳酿与好茶一应俱全,使众人钦佩叹服。
无论是衣食无忧,还是举步维艰,陈芸始终能做到宠辱不惊,在困苦的生活中仍然保持乐观。在夫妇二人被公婆赶出,寄居萧爽楼期间,丈夫与友人品诗作画,芸娘则是“拔钗沽酒,不动声色”。在衣食不济的日子里,她靠刺绣所得和卖掉陪嫁首饰维持家用,却无半点怨言。
她女扮男装,与丈夫一同赴庙会;夜色下她与船家女嬉闹戏酒,与世俗唾弃的妓女结拜;她渴望寄情山水,和沈复相约“今生不能,以期来世”。在那个封建伦理规范不允许的时代,她试图挣脱束缚,奔向自由,她有着一颗独立的心。
这样超凡脱俗的女子怎么能不可爱呢?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知否》里面的盛明兰。母亲临终前留给她一幅画——《李娘子镇守娘子关》。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明兰,一开始就明白:“这天下,没有谁是谁的靠山。最好不要太指望人,指望越多,难免有些失望,失望越大,就生怨怼,怨怼一生,仇恨就起,这日子就难过了。”独立的人格、强大的内心让她自始至终都理性清醒。她曾说:“眼睛是长在前面的,本就应该向前看的。”当遇到困境时,明兰不沉溺过去,而是着眼将来,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由衷钦佩!
芸娘和明兰,都是封建礼教下的聪慧女子。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女子应该拥有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在如今的快餐时代,短视频、公众号总是以极端事例,套路化地煽动读者情绪。女性无需做菟丝草,也并非爽文中的女王。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找寻自己的人生信念,保持清醒独立的人格?或许是一生的课题。
徒弟篇
江子娟
《高度参与的课堂》
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
——读《高度参与的课堂》有感
这是一本教学指南,帮助教师更轻松地管理课堂,帮助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度参与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本书通过分析师生——生生——师长之间的关系,介绍了课堂参与的专注与参与度模型,创造一个课堂环境,围绕“我感觉如何——我感兴趣吗?——这重要吗?——我能做到吗?”四个问题做了深入探究。传递了知情统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师不仅是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领者。
前两个问题,解决学生的专注力问题。如果学生带着负面情绪学习,他们就不太可能在工作记忆中接受新信息。同样,如果学生认为信息无趣,工作记忆也就不会处理它。后两个问题,解决学生的参与度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会影响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如果信息被认为不重要,工作记忆就不会长久保存。如果学生不相信他们能完成与信息相关的自愿或必需的任务,大脑最终会拒绝它。
高度参与的课堂所要具备的前三个要考虑的要素:首先,孩子的感受如何,有没有安全感,喜不喜欢课堂上的老师和同学,有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们的认可;其次是孩子对课堂所学内容感不感兴趣,是自己陌生的内容,还是自己熟悉的内容,是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还是被迫要记忆的内容;第三是孩子觉得学习的东西重不重要,对自己有没有用,能让自己开心,长知识,还是能让自己考试的高分,还是能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三个方面对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效率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还有一个方面我们也要重点关注一下,不然即使孩子感觉良好,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并认为它很重要,但如果他们认为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就可能不会完全投入。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学生对“我能做到吗”的答案是“不”,那他就不太可能参与。
不仅孩子是这样,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感到要做的事太难,根本不可能完成,或者说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大概率这件事我们是不会去做的,即便被逼不得不做,也会一推再推,爆发出严重的拖延症。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度极高的工作,需要教师有在课堂上兼顾全局的能力,既处理好授课的内容,也能把关注点多放在学生身上,看到他们是否有兴趣有思考有表达,及时根据学生的状态去调整授课的内容和环节。
课堂上,老师应该特别关注孩子的状态,是否有参与,是否主动参与。如果学生参与不够,老师讲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效果不佳的课堂,只是老师的自我陶醉而已。不过反过来,老师也需要思考,是不是学生参与了课堂环节就是有效的互动,还是说,只是表面上热闹而已,实际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学习的内容上。真正有效的互动,有效的参与,是需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思考的。
相信学生的参与是教师精心计划和实施具体策略的结果,而不是全由学生个人素质所决定。当然,本书也承认,没有哪位老师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堂上一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然而,利用恰当的方法,其实每位教师都可以创造一个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学生参与了,课堂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黄佳良
《教育的第三只眼》
教育,当然可以更美好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便深深地吸引着我——《教育的第三只眼》到底是什么?读完本书的部分内容后,我心有所悟:教育的第三只眼,就是除一双肉眼之外的第三只眼,是不存在于人体,但又迫切需要的心灵之眼、智慧之眼、情怀之眼。概括起来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应该有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的美好,使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加的温馨和幸福。
一、开启教育“天眼”,使教育更“有味”
目前的忙碌让我每天都充实到难以言喻,前所未有的热忱和激情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宣泄,但是一通忙碌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否会一腔热血然后心里空空?我在汤勇老师的文章中得到答案——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开启教育的“天眼”,看清教育的本质,才能使教育生活更加的鲜活而幸福,写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和我至今保持联系的高中语文老师一直在和我明确: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教师追求的不应该只是分数,应该是一种鲜活、丰富而又幸福的生活。如果教育的属性只剩下应试,教师追逐的只是分数,采取的手段全是死整蛮干和反复讲、反复练、反复考,获胜的法宝就是拼时间、拼身体,甚至拼生命,这样的教育在苦了孩子的同时,更会让老师自己倦怠不堪。汤老师建议用“会生活”和“会做人”替代“会学习”和“会考试”,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纳入整个人生考虑,视学生时代为人生一部分。对于新老师而言鼓励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和热爱生活,培养他们具备生活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的能力,为他们未来人生奠定基础这是为自己创造幸福而充实的教育生活的第一步。
二、擦亮教育“慧眼”,使教育更“有方”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现代社会的新知识层出不穷,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我们未必熟悉的,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从未遇到的,希沃平台、智慧课堂等新形式、新方法我们还比较陌生。令我感动的是,景城学校为我们新教师提供了很多平台,让我们不断学习信息技术,除了开学伊始就在新教师的培训当中对我们进行部分培训之外,更在后面的工作当中开展了很多提升我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这也让我在自己的课堂上紧跟时代。
做一个有温度的语文老师,需要善于煽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长的道路常常伴随着喜怒哀乐,有高低起伏,有苦有乐。学生常说我的表情丰富,让他们身临其境,如我在上《普罗米修斯》一文时,演绎被惩罚的普罗米修斯无畏顽强的形象;上《麻雀》一文时,张牙舞爪模仿猎狗的凶恶表情、老麻雀的苦苦哀求……煽情要注重表情和声音的把控。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和声音的把控来传递情感,让学生更加容易被情感所感染。在煽情的强感染力的表达方式下学生怎么会不产生情感共鸣呢?
做一个有想法的园区教师,更要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教法提高教学效率。我还清楚记得园区教师精神:立德立人、乐学乐教、融合融洽、创新创业。看似简单的16个字,包含了我们园区教师的心之所向。其中“创新”,即为创新教育资源的整合、学习情境的创设、课堂环节的推进、作业的优化设计、学习效果的反馈等,用智慧的审视、智慧的思考、智慧的归纳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智慧的、独特的、全新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三、睁大教育“法眼”,使教育更“有度”
教育工作者,心中要有法,言行要有度。教育的“法眼”下的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条文是一种刚性的约束,是红线和底线,它确保了我们教育的环境和方向,让我们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有序,也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和谐健康。不论是全校的师德师风大会的开展,还是各项明文法规的学习,我们都要看到背后的“度”,要清楚地明白具体的红线和底线在哪里,在法度的范围内说话做事干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的规范有序,更加顺畅和让人满意。
开启教育的“法眼”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要因人而异地把握教育的尺度。我始终认为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各具特点的学生,这里的特点指的是孩子们在性格、天赋、思想以及家庭生活环境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因人而异、应事而异、恰到好处地进行教学。尤其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必须注意把握分寸,避免过度夸奖或过分责备,在这些方面我们新教师更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深深的触动,一生难忘。然而,一句不恰当的话可能会伤害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失去尊严,甚至对教师怀恨终生。因此,把握好这个度是教育工作者最为高深的艺术。
教育是人的事业,人和人性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着力点。在汤老师的文字里,我看到了那个今后所学的自己,因为这不仅是我的热忱,更是超越我前所未有的热忱,这既是我的幻想,也是我的梦想。
共读一本书,共思共成长。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看到的却是不同的风景。深入阅读,细细品味,让所思所想交流碰撞,让视野天地更加广阔。“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景城学校的老师们将赓续初心传薪火,青蓝传承共前行,共悟成长之乐,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审|何艳
二审|葛磊
一审|张晓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