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研社|聚焦整本书阅读——观摩吴欣歆教授携手昆明小语团队阅读教学展示活动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指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要求教师要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容联系,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与单元整体教学的整合性、情境性、任务性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群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和实践价值。为了进一步深入研讨新课标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景研社全体老师观摩了该活动。

有方法 有魅力 有活力
——观“《中国神话传说》分享课”有感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陈城
本学期的第一次景研社活动,我有幸在线上观摩了新课标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本次活动呈现了《中国神话传说》的导读、推进、分享课三种课型。我重点围绕分享课,谈一谈自己的观课感受,即:阅读分享有方法、任务情境有魅力、学生展示有活力。
一、阅读分享有方法
阅读分享课,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汇报课。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课型以学生分享为主体,是学生将课前精心准备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或表演,或解说研究报告等。因此,经常有老师觉得:上阅读分享课,老师很轻松,主要考验学生的水平,很难模仿。事实真是如此吗?听今天这节《中国神话传说》分享课,课堂伊始就吸引了我。
开课之初,老师用“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这个问题,带领学生自由交流,总结出“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读一读,汇一汇,展一展”等方法。当然,老师在课前一定精心辅导过每个小组的学生,各个小组的分享形式也一定是课前就确定好的。但是这样的交流总结,给予了孩子们一个信号:阅读分享是可以用如此多样的方法来进行的。同时,让老师的指导价值得以体现。
二、任务情境有魅力
既然是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专题研讨,自然离不开任务情境。这位老师将情境设置为“用一位神话人物的名字为2055年载人太空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命名”。一看到这个情境,我再次被吸引,因为它确实符合当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命名实际,例如“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祝融”号火星车……将阅读分享的任务情境与中国载人航天相结合,有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个真实而有魅力的情境。
有了这个情境,老师设计了一张“2055年载人太空探测任务新飞行器”推荐卡,引导学生推荐神话人物,并结合人物主要事迹阐述推荐理由。有了可操作的探究步骤,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便能有方向,建立真讨论。
在学生分享后,分享课还没有结束。老师进行了升华式总结,把视角转入我们现实社会,和学生探“当代神话人物”,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精神牢牢印刻在学生心中。
三、学生展示有活力
阅读分享课,课堂的主人依然是学生。每个小组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分享展示,富有活力。表演的小组,学生们真的走进了角色,表演自然生动;讲故事的小组,学生声情并茂……当然,在每个小组分享的衔接环节,老师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总之,观摩一节阅读分享课,收获颇丰。我也会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认真总结。

《中国神话传说》导读课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潘珍珍
昨天,我聆听了盘龙小学林嘉老师的《中国神话传说》导读课,感触颇多,获益匪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打通教材 策略贯连
1.语文要素的一脉相承
在授课之初,林老师便以词语让学生联系课本第四单元的神话人物。接着,勾连单元语文要素,开门见山,要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课堂中,林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故事中哪些神奇之处。这与语文要素中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相统一。
2.知识体系的前后勾连
在本课的教学中,林老师请学生一边读目录一边批注,本册教材有要求学生学会批注。此外,在框定三个故事,即《十月·旱灾》《羿射九日》《嫦娥奔月》中,让学生运用“预测”的阅读方法,林老师还强调,我们在寓言故事里也可以运用。这其实和三年级整本书阅读中的寓言故事是前后勾连的。
二、贴合学情 顺学而教
在课堂中,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教学环节和提问方式能够顺应学情。
针看“看目录,识奇貌”这一环节,因为文中人名较难,教师先是给定词语,让学生借助拼音来看目录。其次,教师提问:“你最想和哪位天神认识呢?”借此契机,检查学生对目录中人名的认知。接着,教师追问:“不但要认识他的名字,还要知道长相。”让学生依据图片介绍人物,其实,是引导学生将名字与形象联系起来。当学生出现疑问时,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文中快速搜索人物插图,找到后上台介绍。这里,层层推进,并在学生有疑问处给予支架,引出“跳读”的概念。这一段的处理有层递性,且教在了不会处。
三、主动建构 融会贯通
课堂的架构开始以目录为切入点进行全景概览,接下来以三个故事为精要,聚焦于《十月·旱灾》《羿射九日》《嫦娥奔月》。首先,先让学生看名字预测情节。接着,默读选文,看情节有哪些与预测不一样,继而感受神话想象的神奇之处。最后,以分小组的学生活动建立起三个故事中人物关系的联系。在学生活动环节,分工明确,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这里,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是自己在通读文本之后,对于整体的感知和合作的讨论,是自主建构的深层认知,而非教师直接灌输的浅表化的知识。所以,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因此,这节课既体现了教师教的智慧,也呈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精彩。这节课让我学到很多,希望以后能够反哺于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联结文本和思维,促进学生阅读神话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施逸童
在教学想象的过程中,我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的想象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阅读神话故事时应当有话可说,有趣味可探。但当我在课堂上请学生谈谈感受,却往往得不到热情的反馈。如何连接文本和学生的思维?在听了何丽芬老师的《中国神话故事》推进课后,我学到了很多。在这一课中,何老师运用合适的学生活动,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有一些方面是我需要认真学习的。
首先,适当的放手,是给学生的肯定。阅读课应和普通的文本赏析课区分开来,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何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翻开书本目录,挑选小组都喜欢的神话人物,快速浏览故事,确定交流方式,再来进行推荐。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放手空间,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尤为激烈,并且呈现的效果也很好。
其次,沉默的反馈,是教师的智慧。放手给学生做,并不是教师不管。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何老师并不中途叫停,却也在进行点评,也许是赞许的点头,也许是思考的眼神,这些都是给学生的一种反馈,这些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尤其是一个小组分享“盘古”这一神话人物时,小组成员中有一位小女孩,她的表情和动作非常到位,老师的表情带着微笑,给予了即使的肯定。
最后,合适的补充,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推手。在学生分享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给盘古写了赞颂词,这是一种创新,让课堂有了更浓厚的文学气息。何老师捕捉到了这一点,并针对赞颂词进行了表扬,相信这也给在座的学生展示了一种文本的新形式、表达的新机会。
将思维和文本联结,给学生以相当的发挥空间,是每一位老师都希望的。但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想象有时仅成为了触及语文要素的工具。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就缺乏创造性。比如这样问:神话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位人物的品质?不如换成:神话故事中,你最想推荐哪位喜欢的神话人物?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他们也会给老师以惊喜。
阅读课是文本的浸润,是学生能力自由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天性,连接文本和思维。
一审一校: 何艳
二审二校:葛磊
三审三校:张晓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