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州地方史为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以苏州地方史为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策略
课题研究总结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庄琴 张俊达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探索,在专家、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课题组全体成员以及教研组全体老师,已经在课堂教学、寒暑假实践作业、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下面,将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首先,资料整理方面:庄琴老师把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国史部分共6册书,与苏州地方史中能够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对照和整理,形成系统的《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与苏州地方史对应表》。张俊达老师搜集并整理了苏州市的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信息,并组织学生前往参加、探究、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文献阅读方面:庄琴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图书主要有三套:《苏州名人》社科普及读本系列丛书、《典范苏州》精品读本系列丛书、《品味苏州》系列读本,每位老师轮流读书,并撰写读书心得、整理备课素材,每月分享交流,收获很大。
再次,学生活动方面:本课题围绕“吴中烽火、吴史探幽、吴地名士、吴地说史、吴地美食”等方面广泛开展活动。
一、吴中烽火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苏州的脉搏一直与中国的心跳同频共振。在这里可以看到太平天国运动遗留下的忠王府、觅渡桥畔日租界日本领事馆旧址、1925年建立的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为纪念五卅运动建设的“五卅路”,还可以听新四军夜袭浒关站、渡江战役中苏州的解放的故事......如果你走进苏州的街巷,会发现这样的历史痕迹俯拾皆是。
为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著名历史事件在苏州产生过的回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苏州地方史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沈贝贝、朱锡澄老师,精心设计七八年级学生的历史寒暑假实践探究作业,在七年级开展了《家族寻根,记忆传承》、《时光的回望——近代史上的苏州》等探究活动;在八年级开展了《汗青浓墨,苏韵留香》、《荟萃园林华夏甲,步移景换步天堂》等探究活动。
景城历史组指导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展开了历史学习的崭新篇章。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城市,通过查阅典籍、社会调查、人物访谈等方式了解这些历史的印记,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历史小报,介绍这座城市曾经的故事,使学生与这座城市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再次相遇。
二、吴史探幽
有人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博物馆,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只能空有其表。苏州拥有各类博物馆100多座,堪称“百馆之城”。丝绸、昆曲、碑刻、金砖、城墙……苏州的众多主题博物馆各具特色与情调,串联起姑苏古城的历史。在这里,不仅能领略悠久的吴地历史,还能欣赏到巧夺天工的苏州传统技艺。在2023年的五一假期,景城历史组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苏州主题博物馆进行参观,并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参观经历和感想体悟,去探访苏州经济文化发展背后的轨迹。假期结束后,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作业成果。此次活动,学生反响热烈,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吴地名士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家乡历史,在落实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将苏州乡土历史资源引入社团教学活动,是促成家国情怀素养达成的关键一步。
齐光、朱锡澄老师,抓住社团活动的契机,渗透苏州地方史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补充。2022-2023学年,七年级开设“历史上的苏州”社团课程,共32名学生参加。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考察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为充分挖掘苏州地方,本课程开设活动如下:
1、课堂讨论。曾开设“围谈姑苏那些人”,教学形式轻松。学生根据本学期的历史学科教学进度,选取相应历史时期的苏州历史人物,做一次5-10分钟的演讲,演讲后,同学可以提出问题由演讲人解答,最后由教师来做最终评价,指引方向。学生往往会选择正向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家乡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有效地落实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曾经布置三个课题:“苏州观前街的前世今生”“范仲淹在苏州”“太平天国时的苏州百姓生活”,学生选好课题、分好小组,结合课题展开调研,最后写成报告,编辑成册。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并拍摄乡土历史图片,设计专题展览,如“苏州古桥”“苏州名街”等专题展览。也可以安排名家、家长进校对于自己熟悉的家乡历史进行专题讲座。
在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指引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育人功能,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开拓教学资源。将乡土历史资源引入社团课程,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促进家国情怀素养落地,是可行且必要的。
四、吴地说史
苏州早期名为吴,苏州的历史始于太伯南奔建勾吴,古称吴县、会稽、吴郡、吴州等等。隋朝开皇九年,废除吴郡,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为名。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该要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借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等对文化更好传承与创新。发挥历史课堂的社会功能,承载过往不同时代信息。
尤燕婷老师在2020年园区初中历史精品课展示活动中开设《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公开课,将苏州地方史与历史课堂紧密联系,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历史来源于生活。2022年10月朱锡澄老师开设公开课《五四运动》,以苏州为党捐躯第一人汪伯乐为人物主线,生动地为学生再现了这一段与苏州紧密相连的历史。中学历史课堂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推广者。通过我们在历史课堂中融入地方史的元素进行教育推广,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有效地传承。
五、吴地美食
作为吴地的中心,苏州不仅有评弹昆曲,才子佳人,也是苏帮菜的发祥地。苏帮菜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烹饪技法、食材选择与吴文化的发展以及苏州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和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苏帮菜不仅作为一个菜系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也蕴含着吴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苏帮菜烹制技艺更是苏州地域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松鼠桂鱼、碧螺虾仁、叫花鸡、樱桃肉,每一道苏帮名菜的背后都蕴藏着典故,包含着历史。
景城历史组在假期里请学生通过亲子互动、亲手制作等方式,了解了苏帮菜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舌尖到心底,我们身居吴地,苏帮菜于我们来说,不仅是难得的美味,更是对家乡的一种眷恋。亲自动手,锅碗瓢盆间氤氲的烟火气,是人生的另一种体验。
最后,研究成果方面:尤燕婷、施海玲、朱锡澄老师分别开设了七、八年级的相关主题公开课,探索课题进课堂的模式与途径。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听课、磨课、评课,三位老师也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论文,积极参加论文评比。
齐光老师的《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育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探究——以苏州地区为例》在省级期刊《畅谈》发表;尤燕婷老师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获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沈贝贝老师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苏州地方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微》获苏州市教育学会一等奖。
综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成长。对学生而言: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苏州地方历史”这个大课堂,联系“身边人、身边事”,用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的方式,去学习历史、走近历史,以古鉴今,形成独具个性的史学思维和能力。同时对于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也具有现实意义。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加强教师自身对苏州地方史的了解与认识,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历史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下个阶段,我们课题组将会继续坚持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积极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努力做学者型、智慧型、专家型的教师,将课题研究推进到更深的层次,让教育教学再上新的台阶。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