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教为不教——一堂跨越维度的数学思维课
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落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理念的新途径、新举措,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学生多维度学习活动,苏州市教育学会开展了“数智赋能•教为不教”教学研讨活动,作为园区子课题“平台支撑·数智赋能: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为不教’的创新探索”的研究实验校,开展“数智赋能·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为不教’的校本实践研究”。我校盛宇洋老师在分会场之一的胜浦实验小学开展了一节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主题的四年级数学课,凭借最近爆火的电影《哪吒2》为情境,与空间思维进行了深度融合,是在“数智赋能•教为不教”理念指导下的一次教学实践。
情境驱动:从“一维地洞”唤醒经验。课堂以寻找地洞土拨鼠的动画情节导入,教师抛出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精准描述土拨鼠所藏的位置呢?”学生用“第4个洞口”、“从右往左第3个洞口”等生活化表达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发现一维空间只需一个数即可定位,由此自然唤醒“数轴”旧知,同时理解“数对”中“数”与“位置”的本质关联。
冲突生成:从“方法多元”走向“规则统一”。随着地洞场景扩展为二维空间,学生面对多列多行的地洞图,用不同方式描述了目标的位置。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自主发现由于观察角度,理解方式不同导致表述方式混乱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统一规则的需求。在速记位置挑战中,学生因书写“第几列第几行”耗时费力而抓耳挠腮,由此强烈感受到统一规则、简化表达的必要性,折射出知识建构的真实需求。
抽象进阶:从“圆点图”到“坐标系”的数形转化。教学核心环节,教师抛出:“老师的位置能否用数对表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将圆点图渐变为方格图,直观呈现“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教师将学生第一单元所学平移的知识结合到数对的变化规律中,将“形”的特征转化为“数”的规律,助力学生领悟数形结合思想。
思维跃迁: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未来之问。课堂尾声,教师提问:“什么样的空间需要三个数定位?”学生思维得到拓展,激发了学生探索三维空间的兴趣,甚至在“高维空间是否存在”的遐想中埋下了探索的种子,达到了“教为不教”的理念。
课后各位专家评委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借住当下热门的影视情境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超链接”;让学生在痛点中自主建构规则,达到“教为不教”;用空间维度的拓展点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图、文:徐晓蕾 盛宇洋
一审:庄琴
二审:彭国庆
三审:宋珺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