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小人物”类主题作文写作例谈
“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小人物”类主题作文写作例谈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杨朝辉
摘要:文学作品的小人物,往往设定普通、事迹鲜为人知、社会地位卑微。但是,他们于平凡的共性之外,却有着不同的人物个性和丰富的写作价值。我们身边的“小人物”比比皆是。作文取材于现实生活,“小人物”也成为学生记叙文写作的重要选材类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本文的理论指导。本文整合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人物”类本文,围绕新课标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阐述,尝试探究“小人物”类主题作文写作的教学。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人物”类主题作文;语文写作教学
文学作品的小人物,往往设定普通、事迹鲜为人知、社会地位卑微。所谓“小人物”,是指与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高大形象不同的普通人物;有关人物的生活内容的描写,集中于世俗琐碎的日常细节。
我们身边的“小人物”比比皆是。我们和“小人物”一起相处相融,共食人间烟火,同感人生起落。作文取材于现实生活,“小人物”理应当然的成为学生作文的主人公。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小人物”类文本,比如杨绛的《老王》,鲁迅的《孔乙己》、《阿长与<山海经>》、《故乡》,朱自清的《背影》,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等经典篇目,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经典名著。教材无疑是最好的学习对象,研究好经典篇目,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写好“小人物”类主题作文呢?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先生视“教学做”为一体,他提出“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笔者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教学生“学”好“小人物”类主题作文的写作。
1、立足生活,精选素材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精髓。新课标要求,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应该是多角度的,而不是单一的;要能于日常之中发现生活丰富多彩之处。写作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精选新颖的素材。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而所有的“小人物”,他们的“闪光点”都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中。写好“小人物”主题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形形色色人物的观察。“小人物”类作文可以写亲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陌生的路人。
杨绛的《老王》,讲述的就是自己与老北京一名底层三轮车夫的交往。生活上,他孤苦伶仃没有家人的温暖;工作上,他是“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无论从哪个角度,他都是一个“不幸者”。杨绛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送大一倍的冰、送钱先生去医院不放心收车费、临终前赠送香油鸡蛋感谢我……每一件事都是琐碎的日常生活,杨绛先生用心去记,用笔成文,记下了自己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让我们看到“小人物”老王身上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写人物一定要精心选取素材。鲁迅写《阿长与<山海经>》,捕捉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选择了点点滴滴却充分表现阿长的形象特征。写阿长的名字由来,表现了她地位卑微、不被重视;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表现了她的愚昧无知;写她要求“我”元旦的时候吃福橘、说“恭喜”,表现了阿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阿长买来“三哼经”,表现了长妈妈虽不识字,但却对“我”充满关爱,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2、工笔细描,刻画人物
1.把握人物外在特点
写作中我们要用工细的笔去发现、描摹“小人物”的言行举止,只须写成一两个“小点”,便会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
每个人物的都有独一无二的外在特点。著名作家老舍十分重视人物外在特点的描写。“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让作者回忆时潸然泪下,也打动了无数读者,这便是背影的入木传神刻画。
鲁迅在《故乡》中是这样写杨二嫂的外貌的:“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抓住了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的面部特点,写出了人物的尖酸刻薄、牙尖嘴利的面相。而“圆规”的精妙比喻,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杨二嫂仪态的丑陋,暗讽人物攻于心机、善于算计的性格特点。
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人在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状态。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才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带一些伤痕;一步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这段外貌描写,抓住了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外部特征,勾画出了一个穷困潦倒、好吃懒做、迂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2.写出人物内在精神
写人物的理想境界是将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合二为一。在行文中,可以先概括出人物精神特点,再具体描写外在表现加以印证。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就是先说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然后用叶圣陶先生送客“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等细节加以印证。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围绕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表达方式。写出人物的精神,也可以先写具体表现,再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概括出人物的精神特点。《说和做》中,高度评价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些议论句在前文具体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的主题起到升华作用。
与叶圣陶、闻一多等“大人物”不同,“小人物”们精神世界相对单一,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惊人之举,但也有值得关注的精神追求。《驿路梨花》中的瑶族老人、梨花姑娘都是西南边陲少数民族淳朴善良的人民的缩影,他们照顾小茅屋,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扬光大,让人不禁感叹,雷锋精神如“驿路梨花处处开”。
3、巧用技法,艺术再现
1.设置环境
鲁迅的《孔乙己》中小说的开头,对咸亨酒店的各种细节不厌其烦的镜头式描述,就是给主人公的出场设置的社会环境背景,为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场景的自然环境刻画,让人对祥子的遭遇唏嘘不已,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线索串联
《阿长与<山海经>》当中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从“不大佩服”、“讨厌”到“不耐烦”,再到产生“空前的敬意”,甚至买了《山海经》之后产生“新的敬意”。描写了长妈妈爱唠叨、迷信愚昧,但又心怀又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淳朴善良、对“我”的关爱细致入微,她能主动来问我渴慕的《山海经》,并趁着告假回家的时间买来赠与我,这让我对她充满了感激。
《骆驼祥子》以祥子的买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起初,祥子是诚实善良、勤劳刻苦的,虽然性格内部不乏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一面,但他希望通过“要强”和“韧性”,摆脱因无车带来依附关系,做一个拥有“自己的车”的“自由洋车夫”。然而,在历经三起三落的苦苦挣扎之后,祥子终于冷了“要强”的心,沦落成一个他平日最看不起的“车夫样的车夫”。
2.以小见大
《老王》所叙事情虽小,但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即以日常琐事反映人物崇高的品格。文章所回忆的内容多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多事作者亲身所见所闻所感,因主旨“愧怍”二字统摄,文章并不散乱,并且人物形象还因这些片段和细节变成更加真切、丰厚起来。
此处,还可以用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手法,挖掘人物的内涵精神,深化文章的主旨,使“小人物”更具有时代的典型感与价值感。那么,此类作文也就更加有意义了。
四、融入真情,模仿借鉴
自古套路如泥沙,唯有真情得人心。我们写某个“小人物”的缘由与依据,必定是他让我们动了情,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在文章结尾直接抒写感情。
生活中,妈妈在你生病时的寝食难安、牵肠挂肚;老师对你的春风化雨、谆谆教诲;同学对你的指点迷津、交心畅谈;路人对你的热心相助…都是真情的泉源。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写作时,学生可以模仿杨绛先生直抒胸臆的结尾方式,表达对自己笔下某个“小人物”的真情实感。也可以用景传情、话语带情、融情于事。另外,加强语言技巧的推敲:修辞、叠字叠词、排比铺陈、长短相间、骈散相融,将真情与妙句相结合,让读者感动、让人物闪光也就水到渠成了。
5、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初中阶段,写好记叙文是写作的要求。 “小人物”类主题作文写作,是写好初中记叙文的重要部分。如何让学生学会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1“读写结合”“读写一体”,教师在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写作方法的总结和引导,“教”学生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写作,“学”会“做”文章。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134.
[2]李颖莉.部编版初中语⽂教材⼩⼈物形象及其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21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